中国

文艺家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艺术家:石寒
  • 国籍
    中国
  • 性别
  • 籍贯
    江苏金坛
  • 出生日
    1967年
  • 民族
  • 职业
    《雅风》执行主编
  • 代表作品
艺术家:石寒 (《雅风》执行主编)
申请百科
  石寒,本名邓石寒,斋号存心阁、方滋山房、四以堂、山海居。 1967年生,江苏金坛人,毕业于河南大学,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一年)、中国国家画院(三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乾元国学室(三年)。现居青岛。主要从事中国书画创作和理论研究,兼治诗词、国学。《党建》、《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文学报》、《美术报》、《美术之友》、《美术大观》、《美术大鉴》、《美术观察》、《东方书画》、《艺术名流》、《国画家》、《艺术与科学》等百余家刊物均作过专题报道,近年来在王雪涛纪念馆、烟台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一叶美术馆等美术机构成功举办七次个人书画展,已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及大量的诗词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展并先后荣获银奖、优秀奖等。近年来常被邀请到高校和企、事业单位、高级会所作专题学术讲座。现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曾先国山水画工作室助教,青岛画院《青岛画院学刊》副主编,《雅风》执行主编。
创作特点
  石寒的画作,可觉出一种深邃而厚重的苍润感,整体从构图、设色到黑白灰面积、形状及色度的协调配比,都能夺人心魄。这里我感受到的,还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还在于它所造成的画境和情势:一种精神上的提升和焕发力。面对他的作品时,我们可以“阅读他的心”,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撞击力,受到一种激励,使自己的心亦活跃起来。其作品,是有个性的,少有伪饰,起码,因为它的纯真,使你在精神上获得某些快感。
  石寒是一位好读书、善思考的青年画家,他对传统哲学尤其是老庄学说的理解是彻透的,他又数十次赴名山大川写生采风,因此,他自有独到的山水画观。他的画面饱满而不腻塞、含蓄而不艰涩、单纯而不淡薄。他不以一览无余的刻画为能事,他总是制造出一种神秘幽远的气氛。读他的画作,我们似乎感知到大自然内在的生命节律,我们仿佛能体会到山川血脉的奔涌与起伏,山水精神由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石寒笔下的山水画,气势开张,笔墨雄厚,意境迷离。所作无甜俗之感和小家子气,画风兼容雄浑与秀美。他崇尚自然,敏悟山水之气,在创作中能博采众长,熔铸古今。他酷爱读书,尤倾心于中国古典美学、哲学理论,从中汲取所需,丰厚了自己的创作底蕴。
  石寒的水墨山水追求的是“有意味的形式”,并非如“照相”般的所谓“超写实”的写实,翻阅他的野外水墨写生画册,他关注的是山水的“范式”,是山峦的肌理,是流水的叮咚,是树木花草的气息。他的写生不同于那些肩背照相机的采风画家――只是描摹眼中的真实,继而再将风景移入创作中。而石寒所追求的是“得意可忘形”,表现出超越自然风景的“观念”中的风景。我以为,这才是理解了中国画传统写意的真谛。石寒所精心营造的是“意境”而非“风景”。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李可染的话道出了山水画的真谛,在画面上构筑内心的精神世界是石寒的追求。
  近年来,石寒的笔墨追求也渐渐从纯净清丽到苍劲厚重,画面上呈现的是残墨秃笔挥洒的“粗头乱服”。读他的山水画,读到的是一层层的“渍墨”,有淡至深再到厚,在这“粗服乱头”里蕴含的却是真诚的性灵。在意境的营造上,他注重画面的气势和蕴涵,他表现磅礴山水的形胜的同时,也着意于灵性的张扬,从而体现出动人心魄的精神境界。
  繁中见逸,悠然自得,是石寒山水画的又一个特点。在他的画中,没有寥寥数笔之作,而大多呈现的是满构图,但他善于运用空白,不给人以满的感觉。他很擅长画云,让云成为画中的流动之气、生动之韵,能让人展开审美创造的想象:心随其飞云飘动、思随其云涛翻滚,产生奇妙变幻之境。
​  读石寒的山水画,再一个特点就是他能不事雕琢、自出新意。他采用线条的枯湿浓淡渗透出自然变化,依托水墨,对物象进行删繁提炼,使笔下的山水在用笔上产生极大的随心性,使之成为了进行自我实现心中之象的载体,而不是故意刻画、制作、裁剪。这正是其画的可贵处,也是他的画能让人品味再三而百读不厌的原委。
艺术感悟
  无论中西绘画,都强调写生。中国画的写生,严格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对景创作。与西画比较,中国画似乎更强调主观能动性,更强调主、客融合,并通过笔墨语境这个艺术本体来完成画面,即由自然结构最终转化为笔墨结构,笔墨结构就是画面结构。缘于中国画的表现语汇是以笔墨为主体的,所以,我称之为笔墨结构,显得更为恰当。具体说来,这种由自然结构转化为笔墨结构,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主体、客体与本体。
  先谈主体。主体就是画家的主观意识。面对物象,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花鸟,都强调画家的审美情趣,尊重第一感受。王阳明有个著名的学案,情节是这样的:一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阳明所说,正是道出了中国人观物审美的精神志趣。就是要动心,要调动主观情绪,移情于物,使眼前之物瞑合内心,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涵容状态。石涛所强调的“尊受”,我理解就是“尊重第一感受”。因为,初觉往往是最暗合心灵所寄的。所以,动心才能发见物象的内美和精神。
  至于客体,就是我们需要表现的对象。客体世界总是以繁琐、复杂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要进行裁度、组织、集中与提升。黄宾虹先生讲:“取舍不由人,取舍可由人”。就是说,面对物象,我们要有所取、有所舍。否则,见什么画什么,恰如庄子所谓的“以有涯而追无涯,殆矣。”中国画不是造型艺术,而是造境艺术,这是与西画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造境之造,就在于匠心独运,就在于对物象的高度概括、高度提炼。所谓“以形写神”、所谓“遗貌取神”,就是要透过形象之表直取精神内核。所以,画家面对繁复的物象时,要具备如《坛经》中所说的:“见相离相”的本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变繁琐为单纯,化腐朽为神奇。从而,不被物象所束缚、所左右、所牵制。
  本体,自然说的是艺术语言。中国画的艺术语系是笔墨。黄宾虹先生说“中国画民族性,非笔墨无以见。”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不要这个底线,中国画也就无以安生、无以立命了。笔墨是体,也是用,是道,也是技,是不可分离的两面。笔墨自有笔墨的内在结构。黄宾虹先生的“太极图说”是本体范畴,他的五笔七墨就是技法范畴,整合起来,就是笔墨结构。笔墨结构不是孤立的笔墨符号,它涵盖了主体思想与客体对象。就是说,是一体三分又含三统一的有机体,是缺一不可的存在体。

  中国画的写生,就是假借客体物象为媒介,运用笔墨本体来诉求、表现出主体思想,就是由自然结构转换到笔墨结构。这是中国画写生的美学主旨和全部意义。这种转换需要笔墨功力,需要艺术质素,更需要文化积淀。我以为,董其昌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啻是提升这种转换能力最为有效的捷径。

  由自然结构到笔墨结构,涵盖了主体、客体和本体这三个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相得益彰的。中国画所要传达的意象、意境、境界、精神也在这里得到彰显。


作品鉴赏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