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平先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美的敏锐的眼睛,请看他的几幅作品:
《秋风》中画幅上下秋林繁密、虬枝盘绕,皆以娴熟的工笔勾成,随意伸屈,背景以淡淡的湿墨点染,中景的马、猎狗以大写意笔法画成;猎人则以工笔描绘,整幅画疏密对比强烈,鸟雀回眸,马蹄得得,让人感到寒风凛冽但又轻松自如;
《春》则有版画的明朗,工细,笔直的树林构成的灰绿中景远景与下部的蓝紫色丛林造成了强烈的对比,而绿是主调。近处的毡篷、马鹿、人物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那一缕袅袅炊烟更使画面活了起来。宝平先生善于用色来勾线,用色来皴擦,收到了极好的质感效果,这也是他借鉴版画、油画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一大成就;
《西到阳关》那大笔浓墨的画法是宝平先生粗犷画风的一种典型代表。黑而不死的山坡、古堡、远景的富有层次感的淡墨山岭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大部分,但下部的留白及行进中的驮队、猎狗、盘屈如龙的枯树又使充满蛮荒的野岭被“激活”了,连下部用色皴点成的荒草似于也在诉说着莽原的春秋……
《鹿月丝情》是宝平先生画草原风雪中成功之作,画雪是中国画的重要课题,古人主要用留白法,现代人多有突破,如于志学(黑龙江画家)画雪用矾、加晕染等手法成功地表现了冰雪的体积感,但于志学的冰雪画主要是描绘自然,而刘宝平的雪景专画牧民的生活,富有“人间烟火气”。他主要采用留、染及皴擦手法表现雪景中的树、屋及牧民的生活,雪景的多层次表现充分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及技巧的得心应手。
其他如《夏》的空阔、明朗、工夹写手法的成功运用,《草原上》及一组图形构图(《兴安红豆》等)的漆画效果的追求,《月朦胧》、《秋》(马鹿)大片冷暖色的起来对比及融会油画、版画效果而类似门本东山魁夷静谧画风的探索都是极成功的范例。
宝平先生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描绘出了大漠草原的绚烂多姿,以灵活多变的技巧创造了表现塞外风光等少数民族风情的画风,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宝库,他探得了草原的神韵,也淘到了大漠的精金!
宝平先生阅历丰富,1959年考入内蒙师大艺术系国画专业,毕业后,他当过美术教师、美术创作员、盟艺术馆副院长、哲里木盟画院院长。他如今在北京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并已硕果累累,他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画师,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有不少作品被送到法、德、苏、澳大利亚、日本等过展出,作品多次被中国美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日本工艺美术大学等单位收藏。《人民日报》、《美术》等30多家报刊及香港《大公报》等刊登过他的作品,还在日本、南京、广州、深圳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1990年他的40余幅作品在东京展出获得极大成功。
宝平是一个生在边疆、长在边疆、坚持画边疆,三十多年来坚持深入牧区,行程几万里,画了十几万张速写,终生以边疆为表现对象的画家。宝平先生的绝大多数作品的题材,风格来考察审视、他应该属于“边塞画派”。或许美术界并无“边塞画派”之说,但我所见的反映内蒙、新疆、西藏、乃至东北边陲的画家的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作品大抵可归于这一派的。比如黄胄先生就是一个代表,当然,有些人虽然也画了‘些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生活、民俗的作品,但他们的主要精力并未全投入边塞风光与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作品,自然也可可划入此派,如:董希文、赵友萍、陈丹青等。宝平先生生长在边塞而把全部创作热情都投入了表现现代草原与牧民(满族、蒙族)的创作,他自然是当之无愧的“边塞派”画家。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唐代的“边塞派”诗人开辟了诗歌的新境界,展现出壮美、粗犷、豪放乃至绮丽瑰异的诗歌请调。其中有大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欣等。王维也有少许表现边塞风光的诗,如《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他主要还是“田园涛人”。边塞诗为我们展现了寥廓、苍莽的自然景象,抒写了戍边将士的豪迈与抗战胜利的喜悦,或令人,惊心动魄、或悲壮感伤、或雄深壮美,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忮奇葩。
宝平先生的草原风情应该说是继承了边塞诗风的优良传统,用全新的笔墨开拓了壮阔、豪迈、多姿多彩的—代画风。他为当代的光国画“边塞派’’竖起了一面迎风猎猎的大旗。
《新娘》作品创作过程,我深有体会。1979年金秋时节我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深处扎鲁特旗霍林河一带牧区深入生活。一天在北萨拉大队碰到一对青年在蒙古包外举行婚礼。此时的草原美丽极了。湛蓝的天空,朵朵白云,铁紫色的远山,墨绿、深蓝、珠砂、桔黄等不同层次的草地上,游动着牛羊,百灵鸟在空中歌唱。雪白的蒙古包披着各色彩绸、一面红旗迎着微风轻轻摆动,一切都像是画一样动人心弦。
来自远近参加婚礼的牧民,男女老少半围在蒙古包前。 有的是坐在草地上,有的是骑在马上,有的坐在勒勒车上。一对新人站在蒙古包前的供桌边。主持人大喊,婚礼开始了,然后他拿起两碗白酒分别递给新郎和新娘。他自己又拿起一碗酒,往天空上一泼,口里喊着,叫天地保佑新郎、新娘白头到老、一生平安。这一切做完了后,他开始宣布新郎新娘喝交心酒。新郎特别激动,一扬头把一碗白酒喝了下去。这时我目不转移地盯着新娘,只见她慢慢地把酒碗放在嘴边,没有喝,四周牧民大喊:快喝!快喝!沸腾了。
新娘满脸通红,在喊声催促下,新娘慢慢举起碗喝了一口。只见她马上用手捂着嘴笑了起来。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新娘形象就是我多年要创作的新娘。我马上在速写本上画了速写,画面是半身新娘形象。她一手端着酒碗,一手捂着嘴甜蜜地微笑着,这个场面深深记在我心里。
时过一年多,1983年初,我们筹备哲里木版画进京展览。我按着这张速写构图直接在胶合板上起稿。为了突出新娘的精神面貌,我采用肖像式的构图,侧面头像,再加上一双手的形象。我用半天时间就把初稿画了出来,当时心里很高兴。
那天中午,我爱人下班回来,我叫她看看我的画稿。她看了——会说:“这画真好,不过新娘用手捂嘴叫人看不出来在笑。另外一捂嘴显不出新娘形象的美,不好看。”我深知这只手的动作,放在什么位置的意义。俗语说,手是人的第二张面孔。
我对我爱人说:“你体会一下此时新娘的内心世界,她当时这只手应有什么样的表现。”她当即侧过身去,一手揣着茶杯,手试着在嘴边做着各动作。突然我心里——亮喊:“停!别动,就这个动手的姿势,一连画了三次。中午我按这个手的速写改了过来。画中的新娘正微低着头,满面害羞,头戴浓重蒙古金银头饰,还插着一朵结婚大红花。一手端着酒杯,一手轻轻挨着嘴唇。这个形象在蕴育丰富内涵的双手衬托下达到了我所要画的“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