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文艺家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刘灿铭(书法家)
  • 国籍
    中国
  • 性别
  • 籍贯
    江苏靖江人
  • 出生日
    1963年
  • 民族
  • 职业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
  • 代表作品
    《行草书法》《扇面书法》
刘灿铭(书法家)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
申请百科
  刘灿铭,江苏靖江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师从王冬龄教授。现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院长,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江苏省竹刻艺术研究会会长。
  作品入选“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其中第五届获“全国奖”;作品特邀“全国第十一、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其中第四、六届获奖;作品多次被中南海、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2002年获第八届“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2年获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2005年获南京市文学艺术政府奖;2006年获江苏省委宣传部“五个一批”人才;2007年获得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江苏省首届十大优秀中青年书法家;2014年当选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十大影响力人物;2015年12月“刘灿铭书法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2019年担任全国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面试评委。
名家点评
  灿铭教授的书法品格纯正、内涵丰富。笔者在此只是概略地提出如下三点浅见。

  其一,灿铭在师承敦煌写经基础上的书法创作,特点是以古朴、简洁、灵动的笔法笔意,体现出醇厚、清明、超逸的艺术品格;以夸张、写意、多变的手法使形体的部件之间在挪移、收展、避让、就应、融通中展现出体势的创变以及意蕴的丰富,从而突破了匀整的法式,演化为在方阔的外状中举止洒脱、意气涌动、朴华并茂的情势及遒妍相容的风致。于是成就了出于本我的气度宏阔、气韵醇厚、神采焕发、既古且新的书法创作。这也是他既植根传统,又不泥于模式的一个明证。我们还能够从他善于变通的笔迹中,领略其自主、自信、自在、自由的创作情怀,以及纳古法于新意之中,出新法于古意之外的创作才华。

  其二,灿铭的行书、草书、行草书皆自成一格。其中共同的可贵之处,在于流动中善于淹留。流而不浮滑,停而不凝滞。留与停皆神思从容、节奏浑然、意气贯注。因而既不一路滑过,亦非纠缠不休。仅此也可见他对行书、草书创作见解的一斑。

  其三,灿铭的书法之所以能称其为创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是他师承诸体书法的同时,在主观理念、意欲、才智的驱动下,善于汲取、变通、融化、创新。这一个性化书法创作的关键,在灿铭的书法作品中不仅已有显然的展现,而且还预示出能再辟新境、再创佳绩的前景。

——尉天池

  我始终认为,一个具备时代精神的书法家应当做到三点:一是真正吃透传统书法,熟练掌握和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艺术真谛;二是要有时代性的艺术修养,具备先进的艺术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质的书法作品;三是必须要有敢于戛戛独造的胆识和气魄,要有前瞻性和原创性。灿铭自幼习书,传统功力深厚,后进入中国美院学习,对于艺术的研习广泛且深入,写就《中国现代书法史》,同时他独辟蹊径,勇于选择敦煌遗书作为主要取法对象,对于新文献资源对当代书法产生的影响具有预见性的认识,并且能将传统化为己用,可谓智慧、勇气、执著并存。我相信他的书法、学术理念及艺术思想的时代性都会对当代书法产生重要意义。

——王冬龄

  这些年灿铭主要创作是写经,我看过他大量的写经作品,很佩服乃至于感叹他能够将人生的这么多时间花在写经上,各种长卷、各种形式需要花很多时间在里面,所以觉得灿铭的心很静。他勤勉用功掌握了熟练的书法技巧,选择了一种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心境才能完成的书写方式--写经。他的心在面对荣耀和成就时很静,没有任何浮躁地沉淀了下去,用大自在的生活态度去写他自己的内心。在他出版的书法集里面或书法展上,我们可以看到百分之九十都是写经。他在各个地方举行的专题写经展,我都看过。最近几年我参加的都有好几次。说老实话,我很感动。这样持之以恒,不受时风影响,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法上创作的自信,也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内心力量。一个人一生能把这么多时间放在书写,乃至于书写经书上,这样的心情、心境和状态非一般人所能及。他通过写字,实现了自己心灵的自在,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孙晓云


刘灿铭 行草斗方 120×102cm

艺术特点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不是简单的技巧呈露,而是体现出书家独特的人格襟怀与精神魅力。几十年来,刘灿铭兄孜孜矻矻于书艺,尤其以写经书法独步书坛,既是对永恒传统的眷恋,挽留卡尔维诺所言的“一个失去的未来”,更多的是对人生境界本身的追求,体现出一种自我选择与审美创造,同时也是性格与人品使然。

品亦如人品,李白在《王右军》中说,“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古人谈及王羲之的书法之道,不独“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风范,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其作为文人应有的气质和风骨。灿铭兄的书法一如其人,真率而蕴藉,古朴而端庄,烛照出悠然自得、与造化相侔之境。也许,最吸引我的,是灿铭兄那一代艺术家身上所透露出来的孜孜于艺、宠辱不惊的心境,一种古典文人式的幽玄素朴、飘然出尘的情怀,那是一种长久以来在书法与文字濡沫下心游物外的气质。不疾不徐,静寂温凉,当年孙伏园论及朱自清时说,“佩弦有一个和平中正的性格,他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与灿铭兄相交二十余年来,在任何场合,我几乎从未见他有过大喜大悲或是面露愠色,永远予人温文尔雅、行礼如仪之感。唯有两次,皆是在亲人故去黯淡的悼念场合,方才觉察出其内心隐隐的哀痛。“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襟怀,方能使他的书法于古雅中透出纯净的气息。

  和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灿铭兄是低调的,不应景、不媚俗、甚至不那么鲜亮,一如他远离喧闹的城市中心,而在近郊保持一隅古都节奏缓慢的窗口。然而,他仿佛又是一个异数,既不是现代的,又不完全是传统的。我们看惯了当代艺术浮华的一面,似乎单纯满足夸张、变形的需要,以此立身,有趣而无益;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循循相因,步调一致,仿佛有益,实辄无趣。灿铭兄对于外部世界的回应并不那么强烈,甚至是迟缓的,他就像一个葆有良知的手艺人,“尽人事,知天命”,生活中最奢华的部分,无非是教务之余,夜阑人静,燃檀写经。有时候艺术的背影比现实的面影重要得多,艺术需要苦行、远离、舍弃,甚至沉默,这也是艺术家与他所处的时代之间应有的距离。刘熙载说“书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家的精神、情感、人格、学识、素养是何等重要,它们传达出书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虽然点画有限,变化无穷,每个书家固然都能写出两副同样的好字,然而打动、感染观者的乃是作品透露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独特气质,一如顾恺之所言,“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当然,我们都明白“一即全部,全部是一”的道理,然则,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如此而言,灿铭兄最为著名的“写经体”,乃是他个人从艺术中关照生命、关照人生的独特方式,可以看作一种人生的修行。从他的审美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自我人生的定位与坚守。一方面,作为一个生活于都市的书法家,写经成为他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时的一种抵抗以及对自我的肯定,一如黑塞所言,“艺术是精神和血肉的结合体。一切真正崇高的艺术品,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充满着永恒的秘密的艺术杰作。”另一方面,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离开那座名为西来的小镇到南京求学,一晃三十多年过去,除去时间不算长的“仕”途,灿铭兄始终保持一种“士”的姿态,一种民间立场和书生本色。正如敦煌写经书法作为古代民间书法的大成,其作者大多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而生巧,久书成艺。灿铭兄法古而不泥古,不是作简单的临写与仿制,而是以研究者的态度进行有意识的艺术实践,赋予其严肃而独特的艺术内涵。此外,还体现出他一以贯之对于书法沿革的思考,往源头追溯,往更深处探寻,从中窥得一些书道的奥义。古拙的线条,落笔自由肆意,无不勾起我们的历史感与思古之情,它让我们联想起那些不署名的书卷,湮没于岁月之河的无名书家,甚至还有并未形成明显风格的书写者。所谓穷古今之变,只为成一家之言,灿铭兄所做的正是“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挫笼参会,自称一家。”

  古语云,“技进乎道”,“道”就是天地境界的人生修为,灿铭兄的写经书法正是首先得益于“道”的精进,他无意于邀荣争利,而是自然展现当代书家的人生状态的和艺术理想追求,有种超脱中的宁静与安详,从而使他的书法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情怀,也彰显出一个真正的书家应有的深厚的思想内涵、渊博的人文修养、娴熟的技法和博大的襟怀。在当今浮躁的书法生态语境之下,灿铭兄坚守着书法的本体价值和人文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与实践,无疑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作品鉴赏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