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价值
建水紫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建水紫陶是在宋、元、明陶瓷生产的基础逐步形成的,是数千余年陶瓷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从一件件陶器上,可以解读出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沧桑巨变的历史轨迹,折射出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的水乳交融。
建水紫陶具有较好的工艺价值。用这种特殊工艺制成的陶品,无论在质地、品相、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方面,都将传统的陶瓷技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建水紫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建水紫陶制作将书法、绘画等集于一身,让原本单调的陶器获得了升华。书法和绘画的水平高低,决定着紫陶的最终价值。欣赏建水紫陶,更多的是欣赏建水紫陶承载的文化内涵。
建水紫陶具有实用价值。建水紫陶是一种以硅铝为主的人工还原的“石头”,它无釉、无铅等有害成分,具有良好透气性、保湿性和多重的可塑性。因此,它既可用于盛、贮、保存食品,也可用于家居装饰,还可作为艺术品收藏、作为建筑装饰。
传承状况
一、大量的劣质替代品对建水紫陶形成巨大冲击
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塑料制品、粗陶制品等实用性的产品可用工业化大批量低成本生产、从实用的方面,大量地抢占了建水紫陶的市场,对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传承极为不利。
二、原始的口传手教方式极大地制约着传统工艺的传承
建水紫陶的工艺极大部分是用手工完成的,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前提,以师徒口传手教为特征,工艺技能的个性化特征十分明显,其工艺承传有“自然淘汰”的危险。
三、个性化的经验控制影响着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建水紫陶的泥料配方、烧成温度、烧成气氛是由师傅艺人凭经验现场控制,品质质量不定性因素多,艺术表现力受到制约,使建水紫陶工艺传承面临濒危。
四、繁褥的手工工艺使传承出现断层
建水紫陶的从制泥到磨光、劳动强度大、工序繁褥,使建水紫陶工艺传承让人望而怯步,工艺传承出现断层。
传承人物
陈绍康,男,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碗窑村人,1939年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保护措施
1996年, 红河州人民政府将碗窑村村后一条有代表性的元代古窑遗址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建水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名陶之乡”称号。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建水县文化馆获得“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建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